Hi,欢迎来到黄页88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大益中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供应产品 > 内蒙古珐琅彩鉴定

内蒙古珐琅彩鉴定

更新时间:2024-06-17 10:51:08 [举报]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珐琅彩是彩瓷品种。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介绍),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4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为名贵的品种。
西学为中,中学固本,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是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能够在中国繁殖并且茁壮成长的原由,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和治国理念。清代继承了明代在设立御窑厂的做法,对御窑厂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样式和图案有过问的习惯。康熙皇帝本人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而成。”他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领域,并多次召见西方传教士进宫讲课。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现,就是康熙帝喜爱和直接授意下研发和创烧的。它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选取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此事见于康熙五十八年“广东巡抚杨琳奏报续到洋舡摺”。即:“本年五月十二日到有法兰西洋舡一只,内有法兰西行医外科一名安泰,又会烧画法琅技艺一名陈忠信。奴才业会同巡抚公摺奏闻,于六月十八日遣人伴送赴京在案。今于六月十一日到英咭唎洋舡一只,装载胡椒、黑铅、鱼翅等货。六月十五日又到英咭唎洋舡一只,装载黑铅、哆啰呢等货。二舡内并无搭有西洋学问技艺之人,所有续到洋舡二只,理合具摺奏报。谨奏。康熙伍拾捌年陆月贰拾肆日,奴才杨琳。”在摺尾,康熙皇帝朱批曰:“知道了。”(见中国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八册,第547页,档案出版社,1985年出版。)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标签:珐琅彩鉴定内蒙古珐琅彩
河南省大益中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