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才能让孩子成为精神分裂症、自闭症、严重人格障碍,甚至早夭身亡。就算有幸活到大学毕业,也是废掉躺平。
1、婴儿期的人格基础是关键。一定不要及时回应孩子,睡眠训练搞起,哭了不能抱,不能让孩子养成用哭泣要胁父母的坏习惯。要给孩子养成严格的入睡和吃奶时间,绝不能顺着孩子来。无回应是婴儿的绝境,频繁更换抚养者是有效的,能直接粉碎孩子的底层安全感。以上方法,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猝死、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概率。
2、幼儿期开始,则要各种控制,精神入侵孩子,不断碾压孩子的心理空间,方法如图。父母要的盯着孩子,热爱训练孩子,不断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事儿、怎么说话,这样的精神寄生浓度,才能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心智低下。
3、不断向孩子诉苦,告诉孩子自己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力,所有希望就寄托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孩子才能在躁狂和抑郁的交替碾压中,生不如死。
4、拼命鸡娃,每天盯着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就是全家的头等大事儿,全家的希望就是孩子考上好大学。每天这样吸食孩子,才能孩子丧失生命的热情,活着就是受罪。
如果这样的孩子如果有幸活到大学毕业,也会跟废人一样,只能啃老,眼高手低,干啥啥不行,间歇性励志(躁狂),持续性躺平(抑郁)。因为他的内驱力早就被偷走,生命力也被吸干,光是呼吸着活下去,已然耗尽全力
家长想让孩子改掉一个坏毛病,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大部分的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用自己处理压力的习惯来教育孩子:
控制、指责、要求、逃避等...…
渐渐地,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孩子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坏习惯带走,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教育内耗中。
如果家长的注意力在孩子的毛病上,就会强化他这个毛病,滋养他这个毛病,即使后看似改变了他这个坏毛病,也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的毛病就会体现出来。
父母眼里只看到问题,于是他今后的生命里见到的全是问题。
相反,如果家长的注意力在孩子的优点上,知道人的改变需要时间和空间,就会科学的帮助他制订学习计划,耐心地帮助他实现。
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是孩子,而不是坏毛病。要明确地知道这一点,才不会陷入教育的迷茫之中。
当注意力在痛苦上,痛苦就得到滋养;
当注意力在问题上,问题就得到滋养
青少年抑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头脑想的多,凡是思考想如何做,如何和孩子沟通,都不是直觉。这样状态好时,有优势,但你这个性格,特别容易多愁善感,再加上长期有理念,只要把书读好,没真正做过真实的自己,有时再多的语言,都不如默默的抱一下孩子,和孩子说,谢谢你,孩子。